齐国自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立周后,得以封邦建国,历时超过八百二十年,直到公元前221年齐王向秦王政投降。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,远超周朝的国祚股票配资首选门户网站,也超越了后来大多数王朝的持续时间。
然而,齐国并非一成不变。与同时期的晋国不同,晋国在三家分晋的过程中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格局,齐国则经历了田氏取代姜姓的重大变革,导致姜姓吕氏齐国逐渐变成了妫姓田氏齐国。尽管国号未变,国家的根本变化已经悄然发生。这个变革也催生了齐国历史上两个“齐桓公”,其中一个是姜姓吕氏时期的齐桓公吕小白,另一个则是田姓时期的齐桓公田午。尽管如此,吕小白的声名远远超过了田午,毕竟“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”绝非每位诸侯都能实现的壮举。
吕小白,姜姓吕氏齐国的第十六任国君,也是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孙。他继位的故事充满戏剧性。在齐僖公去世后,继位的长子齐襄公心高气傲,凭借强硬手段不断扩展疆域,对内施行高压政策,致使其兄弟们纷纷逃亡。为了保全性命,公子小白逃往莒国,而公子纠则去到了鲁国。然而,齐襄公终究未能善终,被连称、管至父、公孙无知所杀,继而雍廪又杀了公孙无知,齐国国君之位一度空缺。
展开剩余75%这时,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开始了争夺继位的角逐。为了确保自己的胜算,公子纠暗中指使管仲伏击公子小白,但公子小白巧妙地躲过了一劫。管仲箭射中他时,他巧妙地装作死状躲过了这一危机。待公子纠误信公子小白已经死去后,公子小白才全力奔回齐国,最终在国中高层贵族的支持下登上了王位,成为了齐桓公。
《史记》记载,齐桓公继位后,得到了管仲、鲍叔等五杰的辅佐,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内政改革,包括整顿朝政、加强军备、改善鱼盐产业,缓解贫困等,同时推动“尊王攘夷”的霸业。正是得益于这些举措,齐桓公成了周王室东迁后的第一位霸主,甚至被周天子赏赐。
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霸主,离不开其父兄打下的基础,特别是管仲的帮助。而他本身则更多扮演了一个“甩手掌柜”的角色。齐国在管仲等人的治理下蓬勃发展,而随着这些能臣的离世,齐桓公的统治逐渐暴露出问题。晚年,他重用了易牙、竖刀等奸臣,治理变得松懈。而更为致命的是,在继承人的问题上,齐桓公做出了错误的决定。原本他与管仲商议,立公子昭为太子,并托付给宋襄公,但在管仲去世后,齐桓公听信了易牙、竖刀等人的谗言,最终选择了公子无诡为太子。
这一决定导致了齐国的内乱。五公子争夺继位,齐桓公在病重的情况下被软禁在寝宫,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。最终,齐桓公在长时间的饥饿中死去。更为凄凉的是,他死后两个月,易牙、竖刀等人未曾隐瞒死讯,反而趁机扶立公子无诡继位,而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已经腐烂,甚至“尸虫出于户”。一代霸主竟然如此被对待,实在令人唏嘘。
268年后,齐国再次出现了一位“齐桓公”,即田姓的田午。他的出现与吕小白的统治息息相关。公元前672年,陈国发生内乱,陈厉公之子陈完逃至齐国。齐桓公想将陈完任命为卿,但陈完拒绝了,最终成为了齐国的工正,管理百工。陈完在齐国落脚后,将姓氏从陈改为田,成为田氏的始祖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田氏在齐国逐渐崛起,直至最终取代姜姓吕氏,成为齐国的主宰。
公元前386年,田和在周天子的授权下成为齐侯,标志着田齐的开端。田午是田和的儿子,但在父亲去世后,并没有立即继位。相反,田和的长子田剡继位,然而,田剡在位仅十年,就被田午发动政变所杀,田午最终取而代之。
田午在位期间,励精图治,创办了稷下学宫,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之一。稷下学宫培养了大量的学术人才,并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。然而,尽管田午在齐国历史上占据了一定地位,但与吕小白的影响力相比,他的存在感终究较弱。特别是在后世,提到“齐桓公”,几乎没人会将田午与吕小白等同起来。
尽管如此,田午的名字仍通过一则著名的故事流传下来,这就是《扁鹊见蔡桓公》的故事。该故事由韩非子所作,后被载入《史记》。故事中,神医扁鹊多次诊治齐桓公,却始终未能让齐桓公意识到自己得了重病。齐桓公固执认为自己并未生病,最终错过了治疗时机,病情加重,导致死亡。这个故事也让“讳疾忌医”成为了经典成语,警示人们不要因害怕面对问题而错失最佳解决时机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