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名将郭逵:一位被历史低估的军事统帅配资公司开户
在北宋历史上,名相辈出,但良将却如凤毛麟角。特别是在仁宗朝之后,除了家喻户晓的狄青之外,似乎再难找出其他杰出的军事将领。然而,历史长河中还隐藏着一位军事奇才,他就是与狄青齐名的郭逵。这位将领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丝毫不逊于狄青,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获得应有的历史地位。
郭逵,字仲通,出身将门世家。其兄长郭遵是当时著名的将领,在战场上壮烈殉国。仁宗皇帝为抚恤忠烈之后,特赐郭逵三班奉职之职。虽然郭逵最初凭借家族功勋入仕,但他很快就以卓越的才能赢得了范仲淹等朝中重臣的赏识。范仲淹曾评价他有将帅之才,可当大任。
宋神宗即位后,郭逵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。他先是被调任真定路兵马监押,在平定保州兵变中表现出色,因功升任閤门祗候、环庆路兵马都监。公元1076年,南疆告急,交趾(今越南)军队屡次侵犯边境,先后攻占钦州、廉州,更是一举攻陷邕州(今南宁)。在这场惨烈的战事中,邕州知州苏缄壮烈殉国,五万余北宋军民惨遭屠杀。
展开剩余72%面对如此危急的局势,宋神宗立即任命郭逵为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、经略招讨使,同时兼任荆湖南北路、广南东西路宣抚使,统领十万大军南征交趾。然而,这场远征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。北方将士初到岭南,水土不服,军中疫病流行,还未抵达交趾境内就损失了大量兵力。郭逵当机立断,下令在邕州休整,同时招募当地峒族勇士补充兵员。直到当年十二月天气转凉,大军才继续南进。
交趾方面得知宋军来攻,派出精锐象兵迎战。面对这些庞然大物,郭逵沉着指挥,命令弓弩手集中射击战象,同时派敢死队持刀砍断象鼻。受惊的战象在战场上横冲直撞,反而冲乱了交趾军阵。宋军抓住战机,大败敌军。
当宋军抵达富良江北岸时,距离交趾都城升龙(今河内)仅数十里之遥。然而由于水军未能及时赶到,郭逵只能派王进率领500精兵尝试渡江。不幸的是,这支小部队遭遇埋伏,全军覆没。面对困境,郭逵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智慧。他佯装撤退,诱使交趾主力渡江追击。当敌军进入伏击圈后,宋军突然反击,几乎全歼交趾主力。此战之惨烈,史载尸塞富良江,三日不流。
战后,郭逵生擒交趾洪真太子,交趾王李乾德惊恐万分,立即上表请降,并割让苏、茂、思琅、门谅、广源五州给宋朝。此时神宗下诏,要求郭逵乘胜攻占交趾都城。然而郭逵审时度势,认为宋军已是强弩之末,粮草补给困难,继续进军只会徒增伤亡。他不顾个人得失,毅然决定撤军。在给朝廷的报告中,他写道:臣宁负功名之责,不忍驱疲卒以就死地。
这一决定虽然保全了数万将士性命,却触怒了神宗。郭逵被贬为宣徽南院使、雄武军留后、左卫将军,最终被安置在西京洛阳。历史证明郭逵的判断是正确的:北宋当时确实无力长期控制已经形成民族意识的交趾地区,后来连广源州也不得不归还。
晚年的郭逵一直担任闲职,潜心著述。宋哲宗即位后,他多次请求致仕还乡。1088年,这位传奇将领在洛阳家中安然离世,享年67岁。纵观郭逵一生,他的遭遇与狄青颇为相似,都因功高震主而遭贬谪。但与抑郁而终的狄青相比,郭逵的结局已属幸运。
郭逵的故事告诉我们,在重文轻武的宋代,武将的功业往往难以得到公正评价。然而历史终将还英雄以公道,郭逵的军事才能和爱兵如子的品格,永远值得后人铭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